每个人都希望,在自己的人生路上,能有如指明灯一般的人,给予一两句箴言,指引自己前进。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才发现,人生的很多智慧,其实就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。[1] 鸡叫了天会亮,鸡不叫天也会亮,天亮不亮不是鸡说了算,关键是谁醒了。醒来的过了一天,没醒的过了一生。感悟:每天醒来,都是新生。健康地活着,是世界上最重要、最幸福的事。趁着阳光正好,出去走一走吧!这世间的一草一木、一花一鸟,皆是美好,不要辜负了这美好的时光。 [2] 有个人买了一箱梨,天气热怕梨坏了可惜,每天挑几个最差的吃掉,最后却吃了一箱烂梨。总结一下,作幅对联:上联:放着好的吃烂的。下联:吃了烂的烂好的。横批:永远吃烂的。感悟:人生亦如吃梨,因为在意每天不开心的事,一辈子都得糟心下去;把糟心的事放下扔掉,每天阳光一点,你就灿烂一辈子!珍惜当下,积极快乐!时刻留意,不要让自己栽在坏情绪中! [3] 鹦鹉遇到乌鸦,笼中的鹦鹉安逸;野外的乌鸦自由。鹦鹉羡慕乌鸦自由,乌鸦羡慕鹦鹉安逸,二鸟便商议互换。乌鸦得到安逸,但难得主人欢喜,最后抑郁而死;鹦鹉得到自由,但长期安逸,不能独立生存,最终饥饿而死。感悟:不要盲目羡慕他人的幸福,也许那并不适合你。人生于世,不要去攀比,过好自己的日子,享受自己的生活才是王道! [4]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里,这杯水立即变色,不能喝了;一滴墨汁融在大海里,大海依然是蔚蓝色的大海;为什么?因为两者的肚量不一样。不熟的麦穗直刺刺地向上挺着,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;为什么?因为两者的份量不一样。感悟:宽容别人,就是肚量;谦卑自己,就是份量;合起来,就是一个人的质量。格局越大,越懂得宽容;情商越高,越懂得低头。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具有大格局的高情商之人。 [5] 香水,95%都是水,只有5%不同,那是各家秘方。人也是这样,95%的东西基本相似,差别就是其中很关键性的5%,包括人的修养、品格、欲望,决定了人的快乐、痛苦。感悟:香精要熬个五年、十年才加到香水里面去,人也是一样,要经过成长锻炼,才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味道。所以,学习很重要!坚持很重要! [6] 一对父子牵着驴上街,两人都步行,有人说他们脑袋笨;儿子骑,有人说儿子不孝顺;父亲骑,有人说父亲太狠心;父子同骑,有人说他们不爱驴;最后,父子只好抬着驴回家了。感悟:人,不能活在别人的议论之中。如果自己没有主见和定力,处处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,只能干出“父子抬驴”的傻事。 [7] 狐狸发现一窝鸡,因太胖钻不进去,于是饿了三天终于进入。饱餐后又出不来了,只好重新饿三天才出来,最终它哀叹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过嘴瘾,就是白忙活。感悟:人生何尝不是如此!赤条条来,赤条条去,无人能带走一生经营的财富与功名。用青春赚的钱,难以买回青春;用生命赚的钱,难以买回生命;用时间挣来的钱,难以挣回时间;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钱,用全世界的钱也买不回自己的一生。所以,学会休息和快乐很重要! [8] 家长会上,老师在黑板上做了这四道题:2+2=4;4+4=8;8+8=16;9+9=20。家长们纷纷说道:“你算错了一道。” 老师转过身来,慢慢地说道:“是的,大家看得很清楚,这道题是算错了。可是前面我算对了三道题,为什么没有人夸奖我,而只是看到我算错的一道呢!” 老师接着意味深长地说:“家长们,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发现孩子错误之处,而是赏识他们做得对的地方!” 感悟:做人也是这样,你对他百次好,也许他忘记了;一次不顺心,也许会抹杀所有!这就是100-1=0的人性道理。朋友之间是如此,亲戚家人之间亦如此。 今天提此话题,就是为了让友谊长存,亲情永在!朋友之间退一步为上,亲人之间让一步为高。受过人滴水之恩,理应涌泉回报。这才是做人的道理!孩子如此,成人亦是,共勉之!
Category: 今天正能量
改变命运,一定是从你的心地开始
曾国藩年轻时,曾读《了凡四训》,才奋然振作,精勤砥砺,终成擎天伟器。撰写《了凡四训》的袁了凡从甘于宿命、抗争宿命到摆脱宿命的经历,感动了诸多名流大儒,并在今日仍旧启发人们发现“改变命运”的真正奥秘。 【01 ~ 秀才袁黄】袁了凡开始不叫袁了凡,叫袁黄,号学海。明朝万历年间,他出生于浙江嘉善。很小的时候,他父亲就病逝了。母亲对他说:“你放弃考科举功名吧,去学医,学医能赚钱,还能救济别人。” 袁黄说:“可我很想读书啊!” 母亲说:“学医是你父亲从前的心愿。” 袁黄只好从命:“那好吧!” 17岁那年,袁黄在慈云寺摆摊卖草药。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走过来,躬身说:“你不应该学医,你是仕途中人。现在改行读书,明年可以中秀才。”袁黄不信:“您是谁啊?” 老者说:“我姓孔,乃《邵子神数》传人。” 袁黄一下从地上蹦了起来。邵子,那可是宋朝第一神算子。袁黄鞠了一躬:“您可以跟我一起回家吗?” 袁黄把孔先生带回家,把他给自己算命的事告诉母亲。母亲半信半疑,对孔先生说:“那你算算袁黄小时候的事情。” 孔先生一算,竟算得分毫不差。母亲跪服,立马将袁黄送进了学馆。第二年,袁黄一赶考,果然中了秀才。连名次都跟孔先生预测的一模一样:“在县上考试的排名是第十四名,在市上考试的排名是第七十一名。” 母亲惊呆了,对袁黄说:“赶紧去请孔先生。” 【02 ~ 相信命中注定】母亲对孔先生说:“请您再给袁黄算算将来!” 孔先生一番推算后,对袁黄说:“你哪一年可以考第几名,哪一年可以禀生补缺,哪一年可以提拔当贡生。当贡生后会去四川某县当县令,三年半后,你便回到家乡。在53岁这年八月初十丑时,你将寿终正寝,终身无子嗣。” 短命无子的命数,袁黄很不喜欢,也拒绝相信。 但他还是把这个命数一一记了下来。令人称奇的是,以后每次考试的结果,都与孔先生所算的丝毫不差。但独独有一桩事似乎有些不准。孔先生说:“你补禀生后,每月去领俸米时记个数,领到91石5斗时,你就会升级,成为贡生。” 可是,当袁黄领到70多石的时候,一位姓屠的提学,看他品学兼优,决定提拔他当贡生。袁黄暗喜:“看来孔先生算的也不全准。” 谁知道,姓屠的提学不久就离开了,代理提学不同意提拔袁黄,搁置了决定。再后来,一位姓殷的先生又来当了提学,读到袁黄论文,觉得“见识广博,思想深刻”,立马将袁黄从秀才提拔为贡生。提拔之时,袁黄刚好领俸91石5斗。这一下,袁黄彻底相信了命数:“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、贫富贵贱,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,不能强求。命里没有的,怎么努力都得不到;命里有的,不用努力,自然就会有。” 但独独有一桩事似乎有些不准。孔先生说:“你补禀生后,每月去领俸米时记个数,领到91石5斗时,你就会升级,成为贡生。” 可是,当袁黄领到70多石的时候,一位姓屠的提学,看他品学兼优,决定提拔他当贡生。袁黄暗喜:“看来孔先生算的也不全准。” 谁知道,姓屠的提学不久就离开了,代理提学不同意提拔袁黄,搁置了决定。 再后来,一位姓殷的先生又来当了提学,读到袁黄论文,觉得“见识广博,思想深刻”,立马将袁黄从秀才提拔为贡生。提拔之时,袁黄刚好领俸91石5斗。这一下,袁黄彻底相信了命数:“一个人一生的吉凶祸福、贫富贵贱,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,不能强求。命里没有的,怎么努力都得不到;命里有的,不用努力,自然就会有。” 【03 ~ 拜访云谷禅师】袁黄从此唉声叹气,心如死灰。当贡生后,他按规定到北京国子监读书。在北京一年,他整天静坐,也不读书了。“命就如此了,努力也没有用。” 一年后,他转回南京国子监读书。未进国子监前,他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。与禅师对座一室,三日不眠。禅师暗暗称奇:如此定力,真是了得。 于是禅师问:“凡夫不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心中多妄念,你三日没有妄念,是什么原因?” 袁黄回答:“我一生吉凶祸福,都被孔先生算定了,命由天定,还有什么好想呢?” 禅师笑了:“我还以为你是一位豪杰,原来也只是一个凡夫。” 袁黄蒙了:“此话怎讲?” 禅师说:“凡夫因为不能无心,所以被阴阳气数所束缚。一个人如果诚心竭力,为善不倦,数就拘他不得。反过来,如果肆无忌惮,怙恶不悛,数也保他不住。你二十年来被孔公算定,一毫都不曾转变,岂不就是凡夫吗?” 袁黄问:“你是说定数也可以逃脱吗?” 禅师说:“命由己立,福自己求,祸福无门,唯人自招。一个人只要真诚用功、多做善事,没有不感应的。”袁黄拜倒于地:“请师傅教我摆脱命数之法。” 禅师拿了一本《功过格》递给他:“每晚将一天的存心行事,反省检点,按格记功过。每至月底,总结一次,将功抵过,多余的就可作为善行了。” 【04 ~ 日行一善】拜别禅师,袁黄回到家里,跪在佛前忏悔,并做了一道疏文,立誓先行三千善事,求登科第。那一天,袁黄将自己的号改为“了凡”。“将凡夫之见,一扫而光,是为了凡。” 从此以后,他每天都活得小心谨慎,“即便在无人之处,也常怕得罪天地鬼神。碰到讨厌我、毁谤我的,我也安然接受。” 一年后,袁了凡到礼部参加科考。孔先生算的命,袁了凡应考第三名,“结果没想到,我竟然考了第一名。” 接下来,孔先生算的命又失灵了,孔先生没算袁了凡会考中举人,哪知秋天乡试,他竟然中了举人。“云谷禅师说:命运是可以改造的。这话我更加相信了。”袁黄说。十年后,袁了凡完成了三千善事。他又跪在佛前忏悔,做了一道疏文,立誓再行三千善事,希望能得子嗣。仅仅过了一年,袁了凡便梦想成真,夫人顺利产下一子,起名天启。袁了凡做善事从此便更加用心。 他的《功过格》,每天至少“日行一善”。仅仅两年,三千善事又已完成。他又跪在佛前忏悔,再次做了疏文,立誓行善一万件,希望能遂进士之愿。三年之后,袁了凡竟然真的中了进士,很快,吏部就补他去做了宝坻县县令。一上任,袁了凡便备了一个小册子,“我将这本小册子取名为‘治心篇’。害怕自己做官心起邪念,因此要治心”。每天早晨起来,坐堂审案时,袁了凡便将《治心篇》交给看门的人,将其所行善事恶事,不管大小,一一记录。到了晚上,他再翻阅记录,闭门治心。 【05 ~ 造福一方】袁了凡虽然坚持日行一善,但夫人却整天愁眉苦脸:“你许诺做一万件善事,可衙门里没什么善事可做,什么时候才做得完啊?” 那天晚上,袁了凡做了一个梦。梦里遇到一位天神,他对天神说:“我很惭愧,一万件善事很难完成。” 天神说:“现在宝坻百姓过得很艰苦,你只要给他们减粮减税,便足以抵一万件善事了。” 第二天,袁了凡便立即下基层考察实情。宝坻县的田,每亩要收银两分三厘七毫,了解百姓负担后,他觉得应下调至一分四厘六毫。于是上书朝廷,恳请减免赋税以充养民力。朝廷同意其请求,并取缔了各种额外摊派。全县百姓为此雀跃欢呼,奔走相告。此举,在明代历史上被称为“减粮善政”。当时宝坻常闹水灾,袁了凡便兴修水利。将三汊河疏通,筑堤坝抵挡水患侵袭。他还亲自带领百姓沿海岸堤坝种植柳树,将连绵不断的海堤变成了一道绿色屏障。 400年前的宝坻,多是一文不值的盐碱地。地里,只适合生长水稗草和芦苇。但袁了凡竟然异想天开:改造盐碱地种水稻。挖沟通河,调埂作田,引入良种…… 三年实践,他竟然真的种出了黄澄澄的稻子。随后,袁了凡又带领百姓进行了一系列农业试验,并编写了天津地区第一部农业专著《宝坻劝农书》。“自从来了袁知县,宝坻生活变了天。” 宝坻百姓,逢人就夸袁了凡。1588年,是袁了凡53岁之年。孔先生曾算命——他会死于此年八月初十。八月初十终于来了,又终于走了。“我无病无痛,竟然一点事都没有。” 【06 ~… Continue reading 改变命运,一定是从你的心地开始
《金刚经》的智慧:一生的修行,就是修好八颗心
《金刚经》在中国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经典,是记录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须菩提问答对话的一部经。南怀瑾评价说:“《金刚经》最伟大之处,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,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,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。” 我们研究学习《金刚经》时,不妨将《金刚经》的宗教形式放一边,从这部经典中汲取最有营养的人生智慧。 【01 平常心。】【尔时,世尊食时,着衣持钵,入舍卫大城乞食。于其城中次第乞已,还至本处。饭食讫,收衣钵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】译文:到午时该吃饭了,世尊(释迦牟尼佛祖)披上袈裟,手持钵盂,进入舍卫城中乞食。在城中按顺序挨门挨户化缘完毕,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,饭后,收好袈裟和钵盂,洗净脚,整理好座位,便盘坐在座位上。 乍看上去,这段话描述的就是佛的一段日常生活,并无奇妙之处。可细想一下,像佛这样具有大智慧、超凡脱俗、德高望众的人,其平常生活与普通僧人并没有两样,也要自己化缘,自己洗脚,吃完饭就打坐休息,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常。按说,佛陀身边有这么多的弟子,有这么多的护法,如果佛陀稍稍摆个师父的架子,他身边的弟子一定很乐意供养他。可是佛陀没有这么做,这是佛陀慈悲,让众生有机会种福田,并且以身作则,将真理介绍给世人。 真正的真理就在最平凡之处,就在最平常的事物之上,平凡到极点,亦是伟大到极点。真正的圣人都是于平凡处见伟大,在平常中修行而体悟境界。正所谓“世间莫若修行好,天下无如吃饭难”。那么,如何从生活中去体会道呢?《金刚经》告诉我们,要拥有平常心,所谓穿衣吃饭即是道,平常心是道。真的平常心就是心止于至善,而不是忐忑不安,就是不计较输赢,从容不迫,就是干净而温和,宽容而镇定。一个人只要安住自己的心,不管他在做什么,打坐也好,走路也好,吃饭也好,你都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份宁静、祥和与自在。 【02 安定心。】【云何应住,云何降伏其心?】译文:应当如何才能得到最高的智慧觉悟?如何降伏妄心?《金刚经》提出降伏其心,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中不安定的烦恼因素,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问题。一个人若没有安定的心,给他再多的名声和财富他都不会满足。比如社会上有很多人,经过努力买房买车,衣食无忧,生活宽裕,却偏偏心不安著,非要跟那些坐拥豪宅豪车的人相比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终日郁郁寡欢。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烦恼,是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欲望。 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,便会感到烦恼,自卑,痛苦。既使欲望暂时实现了,又生怕会失去或者又有了更大的欲望。因此,我们的身心永远在苦海中沉浮,永无出头之日。我们为什么不能拥有良好的心境呢?就是因为我们还有烦恼,所以才不能获得自在。佛教认为,一念之间,人就会有八万四千种烦恼。佛要大加修行,根本就是要“善护念”,也就是要让这些烦恼“住”,要“降伏其心”。好好的掌控好自己的心念,千方百计把自己各种想入非非的想法停下,各种念头止住了,由此产生的各种痛苦自然也就消失了。 【03 奉献心。】【菩萨于法,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。】译文:菩萨既然没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于行住坐卧,起心动念时,应当无所住。比如行布施的时候,应当无所住而行布施。提到布施,应当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,布施后就忘记这件事了。而且布施的时候,是不会看对象的,只有这样,才能修得功德圆满。 一个人自呱呱落地,到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,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?对于别人的给予,我们要抱着感恩的心去接受和回报他们,人有感恩的心会让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美好,在这个世间,每个人都在为别人付出,同时每个人都在接受别人的付出,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感恩。 有人说我自己还不够用,或者说自己一无所有,没有什么好布施的。其实,一句温暖的问候,一片诚挚的爱心,一个美丽的微笑,任何自己觉得可以利益他人的东西都可以用来布施,勿以善小而不为,当布施成为习惯,你会从别人的快乐中得到更大的快乐。真正的给予是不求回报的,这才是真正的布施,真正的奉献。 【04 无相心。】【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】译文:世间所有成形成体的,都是以心执相、都是虚妄的,好比在梦中,你看见山河大地亲朋好友,而实际上并没有。如果见所有现象都是虚幻相,当知一切虚幻现象虽然有生灭变化,而实际上本来就没有生灭,和不生不灭的如来没有两样,那么,你若知道见诸相是虚幻相,就见到了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,即如来法身。从大千世界到微尘,从国家到家庭,从感情世界到物质世界……无一例外,皆是因缘所生,并随条件之变化而变化,没有永恒不变的。 人生就像一场电影,有跌宕起伏,有风平浪静,有阳光灿烂,有暴风骤雨。而让我们的心也生起了爱恨喜怒,随境而生,随境而灭。最后傻傻地发现,我们当了一辈子的演员,随剧情而表演,从来没有做过真正的我。当你离开世界的那天,回头再看自己的一生,你还会要自己的孩子一定得考得最好、学得最好;自己一定要干得最好、业绩要最棒;自己一定要住得比人高档、穿得比人漂亮、吃得比人丰富、出行也比人奢侈;别人伤了你,一定要以牙还牙吗?你追求一生、执着一生的东西,你却什么也带不走。 【05 进取心。】【如来常说汝等比丘,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。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】译文:如来常常说:你们比丘,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,渡过河就要舍筏,佛法也是如此。佛法尚且要舍弃,何况非法呢?对佛法也不能执着,要像竹筏子一样,过了河就舍弃掉,对佛法是这样舍弃,世间知识、经验更不用说了,这才是真正的万法皆空。 我们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,应该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,曾经有助于我们的旧的思想体系该抛弃的也要抛弃,才能不断突破自我,得大自在。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,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,因而不敢走近佛教,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。从世俗意义上说,进取心是好事;从佛教角度看,进取心同样被肯定。佛的本意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着。进取代表着人们有某种上进心,有某种向上的追求。但我们在追求过程中,成功了,我很光彩,万一失败,就觉得没面子,这就是对成功的执着和过分在乎。 另外,我们对追求的事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。而那些在乎的事,重要性就被夸大了,一旦不能成功,会很痛苦。我们也会执着自己的经验方法,以为这才是通往成功的最佳模式,从而变得自以为是,不能采纳他人意见。甚至在做事中,因为固执己见,产生对立冲突,使人活得很累,产生忧虑和焦躁。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,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,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。惟有这样,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着,心无所住,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。 【06 无住心。】【应如是生清净心,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生心,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】译文:知道一切相都是虚幻的,应当如是生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,不应当住在物质现象上,而想要生无上正等正觉心,一旦住在物质现象上,那是凡夫的虚妄心,不应当住在声音、香气、滋味、感觉、记忆等现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虚妄心,应当无所住。无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,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。应无所住,并不妨碍起心动念,不妨碍行住坐卧。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,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。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欲涌动,拜金主义、享乐主义盛行的时代,有些人不再谈论人生、理想、国家、社会,而是更多地谈论电影、股票、服饰、美食、足球、明星等等。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世界,享受现代物质文明是现代人应有的权利。但是,人切不可成为物质的奴隶,陷溺于拜金主义的狂潮,从而导致精神家园的失落。《金刚经》的“无住”心,可以缓解现代人的压力感,使其保持澄明心性。面对汹涌澎湃的物欲大潮,必须以金刚般若大智慧斩断物欲,才能将生命提升到天心月圆的光明澄澈之境。 人除了物质生活,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,精神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富贵,精神上的满足才是真正的幸福。人都具有“庸人自扰”的本性,对于有关自身之事作过多的无谓思考,是困扰自身的主要原因。假使心起了烦恼,那么即使在社会上很有地位、财富,生活也是空虚的。如果心中颠倒梦想,高楼大厦无异于监狱,美味佳肴就是毒药。古人说:心安事无问,心定菜根香。假使心安定了,就算吃的是粗茶淡饭,住的是茅草小屋,心中也很安定、自在,远胜山珍海味高床大屋。 【07 当下心。】【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】译文:过去心了不可得,现在心了不可得,未来心了不可得。(只是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产生的意识现象,相继不断使我们错谬的以为己心。)过去心不可得,意思就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放手,不应该有执念。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沉溺于对于过去的自豪或悔恨中。过去的成就或者过去的错误其实都流水一样过去了,如果你想回到过去找到你心的真谛显然是不可能的。 未来如同过去一样虚幻。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未来将会如何到来,将我们的心放在未来无疑就是将真理诉诸于猜测,对于未来心往往会陷入猜测和狂想之中。未来还没有来到,人们贪恋未来,无非是对未来存着各种幻想,认为真正的真谛会在未来取得。那么为什么现在心也不可得呢?佛说过,一念之中有九十起生灭,以电光石火之快,尚不能比。心念的生生灭灭,当你意识到的时候,心念就已经成为过去。这就是“现在心不可得”。 我们之所以无法放下执念,是因为我们总是执迷于过去心、现在心或者未来心。执着于虚妄的心念,我们自然也就无法获得心灵上的超脱。“过去心已灭,现在心无往,未来心未至”。三心不可得,就是叫我们放下对于过去、现在以及未来的执着。不执着于三心,才能看得开,才能放的下,才能轻轻松松,才能了无挂碍。所以知三心不可得,解开心缚,放下执着,方能身心轻松。 【08 随缘心。】【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。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】译文:有为法都如同梦幻泡影,本来不可取不可说,又如同水露,如同闪电,虽然呈现过,瞬间消失,不可取不可说,应作如是观。人生如梦,苦乐如泡影,成败如朝露,荣华富贵如浮云,名利如镜花水月,宇宙间万事万物瞬息变幻,无时无刻不在变化,人也不过是天地间匆匆的过客,怎能永恒地留住自己喜欢的东西?天地间万物,人只有暂时的使用权,哪有永恒的所有权? 一个人若能领悟到一切万法的本质皆缘生缘灭,看透自我、苦乐、名利、美色等,世间万物之心便会生起,这样就能逐渐明白凡事不必过于执着,应以随缘的心态做事。顺境时珍惜眼前所有,以良好的机缘去成就事业,活出幸福的人生;逆境时坦然地面对、承受、化解人生中的各种困苦,依然能笑对人生,活得轻松、自在。 如此,无论顺逆境,一个人都能坦然面对世间的悲欢离合、炎凉冷热,超越成败、荣辱和得失,甚至生死,随缘而行,无住生心,便能领悟人生的大智慧。
自我觉察 建立对自己与他人的信心
你是否总觉得伴侣太黏人,控制欲强;或是对方太有距离感,感情出现问题时总是选择逃避?你的爱情模式是否常常重蹈覆辙,不断爱上相似的人,或总在爱情里犯同样的错误?这些疑问,或许都能回溯到幼儿时期与父母的相处模式而找到解答。本期邀请心理辅导师李馨君探讨“依附理论”如何诠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,或许会由此认知到,你需要的并非开展一段新关系,而是重新认识自己。 依附理论由来。依附理论是由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(John Bowlby)在1950年代提出,核心原则是,为了避免受到外在威胁,孩子在一出生就会本能地依赖主要照顾者,并发展出亲近关系,否则将长期影响其心理与交际功能。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(Harry Harlow)著名的恒河猴实验,进一步显示,比起饥饿,安全感更能激发孩子对照顾著的依附情感。尔后,两位学者辛蒂哈珊(Cindy Hazan)与飞利浦薛佛(Phillip Shaver)将依附理论拓展到成人情感关系中,发现我们从小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,会形塑我们的依附类型,影响成人后的亲密关系。根据一个人处于亲密关系中的焦虑与回避程度,可分为4种感情依附类型。看看下列哪个描述较符合你的状态? 安全型依附(低焦虑、低回避)小时候,有需求时往往会得到回应,需要独处时也不会受到过分干扰;照顾者离开时,可能会哭,但照顾者回来后,会很快靠近寻求安抚。成人后,对人际社交充满信心,懂得适当表达或处理情绪,有困难时会寻求协助。在亲密关系中较有自主性,相信自己值得被爱,也对伴侣有足够的信任与尊重。回避型依附(低焦虑、高回避)儿童时期,有需求时,或因照顾者不敏感或没耐心,往往得不到回应;在照顾者离开或回来,都不会表现出情绪,也不索求拥抱,对待陌生人与照顾者的态度一致。长大后,偏好独处,很少跟人表露自己的情感,不懂得处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。在亲密关系中较为被动,防备心重,渴望亲近却害怕受伤,遇到问题时多选择逃避。 焦虑型依附(高焦虑、低回避)小时候,需求有时得到回应,有时则不,婴儿无法预料照顾者的反应;照顾者离开时,会非常沮丧,即使照顾者在身边,在陌生环境里依然感到焦虑。成人后,缺乏自信与安全感,极需获得他人的认同,对于“被拒绝”或“被抛弃”格外敏感。因此,在恋爱关系中,会反复向伴侣确认,担心伴侣离开而依对方脸色行事。 恐惧型依附(高焦虑、高回避)童年时,同样面对照顾者以不一致的反应回应需求,导致小孩行为矛盾,在照顾者离开后,会非常沮丧,但当照顾者回来时,明明想要亲近却表现出愤怒或反抗。长大后,对人际关系有著混合的情感,总觉得自己被误解,渴望稳定的亲密关系,但处于亲密关系中又会想要逃避,对伴侣是否真正爱自己充满怀疑。 处理好个人情绪 慢慢走向安全型。询及若伴侣非属于安全型依附,应该怎么做时,李馨君一语道破多数人在亲密关系中的盲点——为对方贴上任何标签前,我们应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,先把自己处理好。“在大多数的情况下,若本身不是安全型,我们也很难会碰到安全型的恋人。这是因为感情依附类型会随著不同的伴侣和两人的相处模式而改变。” 她以焦虑型的人为例,如果因为自己的焦虑而过度依赖对方,反复向对方要求报备行踪,让对方觉得失去私人空间而感到窒息,即使伴侣属于安全型,长期下来也会触碰忍耐极限而想要逃避。反观,若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,不那么歇斯底里了,就算对方是回避型的人,他也会慢慢靠过来。“因此,若我们不先审视自己、了解自己,很有可能会误把安全型的伴侣看作是逃避型,才会觉得自己总是遇不到成熟稳重的安全型恋人。”若你是属于非安全型的依附类型,这并非无法改变,李馨君建议不妨先从处理自己的情绪开始。 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面对冲突,而感到紧张或焦虑,我们可以先转移焦点,去做让自己开心和放松的事情,等情绪稳定后再以理性成熟的方式处理问题,尝试与对方展开谈话。“若对方是安全型,他肯定愿意和我们谈;若对方是恐惧型,他也能比较冷静,不那么害怕;若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,对方仍想要回避,不愿直视问题,那我们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抚对方。” 李馨君分享曾接触的真实个案,当事人是一名焦虑型依附的中年妇女,在孩子离家上大学后,便将全部心力转移到丈夫身上,开始埋怨丈夫不理她,不断传简讯盘根问底,但她越焦虑丈夫就逃得越远。“我们跟她一起回溯童年后发现曾有被忽略的经历,导致往后每当被忽略就会感到焦虑。后来,我们除了教她冷静、稳定情绪,也引导她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,找朋友一起做喜欢的事。慢慢的,成功从高焦虑转为低焦虑,她也不再因为对方的一句话而轻易认定自己是不合格的太太。” 然而,世事并不总是如愿。若经过一番努力后,对方依然不愿配合一起解决问题,也许是时候让我们认真思考应否继续维持这段关系。“若选择分开,我们也必须以一个有担当、成熟的心态,好好跟对方沟通。这也是我们慢慢走向安全型的一个迹象,即懂得向对方表达我们的需求,而非一直委曲求全、过于付出。” 正如前文所说,依附类型并非绝对、巩固的分类,我们亦无须用该理论来定义或约束自己。身为心理辅导师,李馨君表示,在进行夫妻或关系辅导时,也不会特意标签个案属于哪个类型,而是著眼于两个人如何共同建立一段成熟、健康的亲密关系。 最后,李馨君认为,世上没有百分百属于安全型的人,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,多少会在人际关系中遭遇挫折。依附理论能够反映出我们正处在什么状态,是否受过往的经历牵绊。自我觉察后,依附理论可以是一个很好的指南针,指引我们该朝哪个方向努力,通过建立对自己与他人的信心,慢慢往安全型趋近。
59岁公公和43岁儿媳十指相扣逛街,24岁老公却靠边站,真是刷三观
感情这种东西都是要顺其自然的,两个合适的人自然都会走到一起也不会考虑其他的一些问题,毕竟两个人在一起也是非常合适的,考虑其他的问题也是没有任何用的。这一切在现在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,而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人在一起合适的问题。陈华和韩素媛两个人年龄相差也很大,而且也不是一个国家的人。 但是这样并没有阻止他们两个人在一起,他们两个人的生活也是比较幸福的,还有了爱情的结晶,那么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?在一开始他们两个人的婚姻还是会遭到反对的,毕竟两个人年龄也相差,很多家里的人也不会同意,他们两个人走到一起的。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去接受这件事情,但是两个人还是依旧会走到一起,现在的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的。 也许所有人考虑的事情并不是对的,但是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吧。看到他们一家人在一起生活的非常幸福,也有人看到他们一家人出去游玩的照片。不过这张照片也让很多人都非常反感,韩素媛和自己的公公站在一起,而且还是牵着手。陈华站在妈妈的旁边,这让人都大吃一惊。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也看不到这样的状况,让很多人看到之后都觉得意想不到。 毕竟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,同时这也证明了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也是非常幸福的。作为一个公众人物,还是要保持自己好的形象,不然会引起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。
结婚时先生上交了工资卡,结婚半年,查卡上余额我蒙了,钱呢?
我是苏新新,我不认识你,但我能懂你。我在我的情感小筑等着你哟~讲述人:沈冰香(化名,请勿对号入座)沈冰香和她老公谈恋爱的时候,她老公对她特别好,总是把她放在第一位,沈冰香生病的时候,她老公不光给她送饭、买药,还在她身边照顾她守着她,平时不在一起的时候,也总是对她嘘寒问暖,每天早上她老公都会给她发信息,跟她说今天的天气怎么样,气温高低,告诉她应该穿什么衣服,晚上沈冰香睡觉的时候,她老公总会跟她说晚安。 她老公对她的好,让沈冰香不能自拔,沈冰香觉得如果失去眼前这个这个男人,她这辈子可能都找不到这么爱她的人了,所以沈冰香也非常珍惜这段感情,恋爱一年半,沈冰香就嫁给了她老公,婚后沈冰香她老公对她更好,总是把她当做宝一样宠着。她老公每天下班回家后,会主动拿起拖把,把家里的地板拖的干干净净,也会主动去厨房,帮沈冰香洗菜切菜,沈冰香累的时候,她老公会让她去休息,他来做这一切,并且婚后她老公还主动把工资卡上交给了沈冰香,让她掌管家里的财政大权,他们婚后生活的非常幸福甜蜜。 她老公这么爱她,疼她,沈冰香已经非常的满足了,没有其他任何的奢求,只希望她老公一直对她这么好,沈冰香想要一辈子过着这种生活,转眼沈冰香和她老公已经结婚半年了,虽然婚后她老公把工资卡上交给了她,但是卡她一直在抽屉里放着,从来没动过。昨天沈冰香收拾屋子的时候,看见她老公的工资卡了,她就想着去查一查余额,结果沈冰香到银行,查看余额后直接懵了,卡上只有几十块钱的零钱,这让沈冰香很诧异,这个钱平时她动都没动,这钱到底哪去了? 卡的密码只有沈冰香和她老公知道,她急忙回家找她老公问个清楚。沈冰香问她老公的时候,刚开始她老公还装作什么都不知道,还跟沈冰香说不可能呀,她老公还质疑沈冰香是不是看错了,沈冰香一眼就看出来她老公在装样子,最后在她的逼问下,她老公算是说了实话,原来每次她老公只要一发工资,他就会拿着卡去银行把钱全部取出来,然后给他妈送过去。 这钱原来都被她老公拿去给她婆婆了,当时沈冰香就生气了,发了很大的脾气,她质问她老公,这件事如果不被她发现,她老公是不是就打算一直瞒着她。编者按:你老公既想做一个孝子,又想做一个好男人,这两者其实是不矛盾,也不冲突的,但是他的做法确实有些过分,他不应该瞒着你,应该大大方方的告诉你,和你老公好好沟通沟通吧。
女儿赡养母亲6年,临终却把遗产都给儿子,女婿不服气,进门蒙了
女儿赡养母亲6年,临终却把遗产都给儿子,女婿不服气,进门蒙了。李大妈的丈夫很早就过世了,只留下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。李大妈含辛茹苦把这两个孩子拉扯大。当孩子都长大后,她也因辛劳过度身体变得很差,在农村一般都是儿子来照顾父母,但这个儿子却整日往外面跑,和一些狐朋狗友混在一起,所以照顾母亲的重担就落在了女儿身上。 女儿这一照顾就照顾了6年,在这期间李大妈的儿子,一次都没回来看过母亲,甚至连赡养费都不愿意给一毛。这些年年来照顾母亲,里里外外花的钱,全都是女儿一个人承担的。这天下午,女儿去田里干活,可回来后却发现母亲不行了。看到母亲这样,女儿赶紧打电话给儿子。可听到母亲病重,儿子却推三阻四找借口不愿意回来,直到后来母亲在电话那头说给他分遗产,他才急急忙忙赶回来。 回家后,儿子进了房间,母亲却不让女儿靠近。原来,母亲是要给儿子分遗产。母亲:“儿子,我只有三万块了,你是唯一的儿子,这遗产啊,不给你给谁呢,你拿着!”儿子拿着遗产,欣喜不已。而在外守候的女儿,听到这些,内心却有点失望,也有些难受。其实女儿也不是图母亲的钱,只是自己照顾了母亲这么多年,母亲到临终,只记挂着儿子,一点也不理会女儿。 儿子拿到钱后,母亲又说着:“儿子,钱你拿了,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件事情” ,你姐姐照顾我这么久,一分钱都没拿到,肯定心里不愿意,你赶紧和他们断绝关系吧。儿子很高兴:“还是母亲想得周到,没问题,断绝就断绝!”刚说完,母亲就断气了。儿子看到,也没理会,就直接出了门,然后看到女儿便说和她断绝关系,之后便要匆匆离开。 女儿见状,赶紧拦住:“母亲后事还没办,你怎么就走了!”儿子:“你都照顾五年了,也不差这一会吧!还有,以后咱俩可没关系了,可别吵着向我要钱!”说完,儿子便心满意足离开了。看到这,女儿忍不住哭了。而女婿这时赶了过来,得知这些,心中十分不忿,忍不住要跑进去质问岳母为什么要这么偏心?女儿哭着说,妈都已经过世了,你问她还有意义吗?但女婿咽不下这口气,就想对着岳母说个明白,没想到这时岳母却挣开了眼说道:钱没有了,但房产证还在,这里要拆迁了,到时会有不少钱,说完就走了。听到这番话女婿暗暗羞愧,善有善报,女儿的一番孝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补偿。
一直睡在网约车上的司机:做志愿者为居民配药
4月16日,澎湃新闻战疫服务平台收到了一则特殊的“求助”。信息上写明:一名家住闵行区浦江镇的网约车司机,受到疫情封控影响,人和车都被困在了浦西。现在自己在桃浦镇祁安路368弄小区做志愿者工作,帮忙给小区居民配药,看到最近有公司派快递小哥支援上海,自己也愿意为那些急需药品、生活物资的封控小区居民提供帮助。王为相从4月1日至4月17日,每天都睡在自己的网约车上。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4月17日,澎湃新闻记者联系到这名网约车司机,他叫王为相,江苏连云港人,来上海生活工作已经超过20年。“3月31日晚上,我正好送一个顾客到嘉定,送好后我的电动车没有电了,就去找充电桩充电,还去了家乐福买了面包做物资储备。”王为相说,4月1日浦西地区开始实施封控,而自己家在闵行区浦江镇小区,当时也还在封控中,回不去家里了,就想到就近找个地方固定下来,度过封控期。” 当时,他找到一个老乡,老乡正好居住在旅馆里,他就把车子停到了旅馆门口,在车上度过了7天。“当时旅馆都住满了,我的手头也没有很多钱,我把我的信息登记在旅馆里,根据旅馆安排,会定期给我检测核酸,7天里的饭也由老乡给我从旅馆递出来,解决了这几天里吃的问题。”4月7日下午,王为相联系到了桃浦镇祁安路368弄居委会干部,表达了想当社区志愿者的意愿,对方接受了,但表示小区因封控原因不能进入,就这样,他于4月8日把车子开到了该小区门口。澎湃新闻首席记者 陈斯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