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岛骑游记》中篇 文与图|阿简。离开托拉惹高原,经历了骑游5年以来最激烈的一次骑程。那一天,大伙想避开泛苏大道(Jalur Transsulawesi)的繁忙交通流量,误打误撞闯入在椰水档老伯推荐的一条“完全没有车子,近很多”的捷径。出发前队长阿明研究手机的谷歌地图并提前抓下避免山林网络欠佳,“是近很多”大伙决定试一下。 改变永远在旅途中。依着老伯清楚指示的笔记, 再一路问人,大伙成功找到那条传说中捷径的入口。“真的近很多, 风景又美”老伯的话一直萦绕耳际。一开始迎来非常幽静的荒野。路况先是黄泥路,接着全程石子路,高耸的松树很多,幽静。手机网络完全没讯号,是真正的山区。路况挑战重重。一开始马上爬坡,由海拔800米的高度爬升到1400米海拔。途中有好几个难以想象,坡度斜度超过12度的陡坡。 看着两个搭档在前方慢慢骑行,我在后面蹒跚前进。想要借助脚车的器械便利,把单车前后变速器都换到最轻的一度,仍然驾驭不了“起头”的单车。搭档们技术好,慢慢踩上去。自己跳下推车,因推车速度比骑车快。上山难,下山更难。路况异常挑战,大大小小石头沙砾的山径,很多时候根本“无路”可言。 沿途风景美得仿若仙境,云在脚下,山在脚下。远远的山坳零落三三两两的民居。下坡时前方的搭挡排骨几欲摔车,他反应敏捷跳车几次,我还是乖乖推车下山。当中停在某山坳处休息,3个傻子大笑,“阿简以后我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条路。”很多时候,旅途中结伴骑行,调整心态随遇而安,很重要。犹如重返人间。 间中排骨君单车后轮胎辐条崩断,所幸神人队长修理单车技术纯熟。全程28公里下山,5个小时半,下午自山区出来抵达泛苏大道路边的Batusitanduk,竟有重返人间之感。大伙在路边食店饱餐一顿, 烤黄姜鸡肉腌制酸黄瓜等配上任加的白饭,毕竟在山里折腾一阵已饥肠辘辘。节省40公里的路程,却经历了异常难忘的一天。 虽明白了体会了何谓欲速则不达,唯也是一次很珍贵的骑行经历。一离开仁塔堡地区,马上进入回教地带。大伙迎来风景旖旎大得没有边际的苏岛最大湖宾多罗(Tasik Pendolo)。于多罗找了间48令吉的靠海高脚度假屋, 傍晚时分,坐在屋前小廊看湛蓝湖水吹风,身体的疲累顿时烟消云散。细阅沉痛的历史。花了几天时间,终抵达中苏拉威西省Sulteng(Sulawesi Tengah的缩写)波苏镇(Poso),为泛苏大道必经之处。该地区曾在2001年发生基督教徒与回教徒的激烈宗教冲突,23个死者遭肢解。 当时情况危急,历经几个月冲突未能平息,最后中央政府派军人镇压并实行区域宵禁,事件方告一段落。离开的早晨,吃了黄饭,我把单车停在在小镇大路旁的纪念碑拍照纪念。平顶的白色四方小建筑写上印尼文“和平”,上方几个不同宗教的信物标记静静矗立,提醒人们这段沉痛的过去。穿过波苏市区,与一般岛国城市没有差别,唯一不同的是通往城中心的几条要道皆设有军警驻守的路障,让人心生戒备森严之感。此地区回教堂金碧辉煌程度堪与托拉惹的基督教堂之宏伟相比。波苏过后发现越骑越闷热,原来抵达了苏拉威西赤道小镇Tambarana。赤道线穿过世界上11个城市, 这是其中一个。 左是峭壁右是悬崖。一路往北,连续吃了12天的早餐黄姜饭,总算完成预定的一半行程。一个炎热无比的傍晚,我们来到狭长咽喉地带的东部小镇托博里(Toboli),泛苏公路东部西部的汇合点,典型的转驳站。拐进路口,长长的上坡左右两边是一排低矮食店。卖饭菜烤鱼烤糯米的典型食肆,两间小杂货铺。这也是泛苏大道的主要转接点。在这儿休整2天,与搭档们租赁一辆车子,翻过一座大山往岛国的西边去,到65公里外的城市帕庐(Palu)去走走看看。 发生土崩路段。坐在车内,60多公里的距离,前面40巴仙是上山,这一去一回120公里,骑单车至少骑个4天。单车前进速度有限,上山的速度很常在10公里时速以下,意即1小时前进不到10公里。路的左边是峭壁,右边是悬崖深谷。开山辟林建的道路,可谓大工程。经过一处泥倾泻处,石壁铺上青色大网,还是触目惊心。此路常发生土崩,前一晚司机交代,清晨6点到8点,中午时段2点到4点开放, 其他时段道路关闭。 托住宿大叔帮忙找的4人车,司机驾驶技术纯熟。言谈中得知司机老马识途,跑惯这条山路。这一段山路有个传神的名字,当地人称茶园道。车子上到最高点,司机放慢速度,大伙远眺海边, 蔚蓝天空与湛蓝海水连成一线。海啸吹走整个海边。帕庐,中苏拉威西的大城,也是整个岛屿最大城,在2018年9月28日,经历7.5级的地震。震央为离开帕庐仅77公里的东佳来(Donggala)镇的山区。东佳来是一个渔村, 整个村子被海啸席卷。该次地震,远至我们东马的斗湖也感受地震的震动。 那场地震带来4至7米高的海啸。海水灌入低洼地势的帕庐,整个城市一片汪洋。根据官方数据,死亡人数达2万256人。紧跟着海啸的是土地液化灾难。来到帕庐,司机载大伙到海啸灾区马波罗(Malboro)海边。整个海边被冲走,道路左边的断垣残瓦触目惊心。侥幸存留的建筑物剩下空壳,家徒四壁,孤零零伫立在空旷但碎瓦石砾密布的空地。干枯的树木躺卧地上。“这儿本是很热闹的舞台, 那天恰逢一个节目在进行。”司机把车子停在树下,一边说明。未被地震摧毁之前的海边,是一排热闹商店、咖啡厅食店等。 为重建筹基金。来到帕庐新大桥,长长的桥因为地震挤压力而成波浪型,远远看去,像匹皱褶的黑色布匹。车子拐进废置的海岸线道路油站。悠悠童音歌声传入耳中。海上一座向左边倾斜的回教堂,身穿外套的男子在为一唱歌的幼童录音。男子告得知,视频会录制成光盘,为重建基金筹款。不被灾难打倒想尽办法重新站起来, 让人肃然起敬。
Category: 旅游
在沉睡的钢骨丛林里 等待阳光破晓
狮城日和散策|萧建忠(旅行达人)。选在一个天还没亮前的清晨,独自游走漫步在狮城莱佛士坊(Raffle Place)的中央商业区里,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?倘若你也在这样的时间点来到这里,或许也会有机会和我一样,遇见城市在开始一天脉动之前,还在沉睡的模样。此时,没有形色匆匆的上班族,马路上的车辆寥寥无几;取而代之的是穿梭在马路上的单车运动骑士。夜晚和早晨交汇之前还亮着的街灯显得几许落寞,有时候四周一片寂静无声,有时候还能听得到早起的鸟儿在唱歌。 置身在高楼林立的钢骨大楼之间,仿佛有种置身在森林里的错觉。各式各样的大楼,像是不同品种的高耸大树,抬起头望上去会产生一种存在於世的渺小感受。如果这里像是电影里人们所虚构的世界,那么此刻这里就像是通往虚构世界的入口。我正站在入口处环顾着四周,一边享受着钢骨丛林里难得的幽静,一边等待着早晨7点30分的到来。 明镜般的新加坡河。今次之所以这么一大早来到市中心的金融区,当然有个目的。因为在这片钢骨森林里,最近又增添了新成员“凯源中心”(CapitaSpring)。在这座楼高51层的建筑里,刚对外率先免费开放了第17至20层楼的空中花园。由于距离花园开放参观的时间还有半小时,于是我便先往附近新加坡河畔的方向走去,想看一看新加坡河的日出。 平常有游船经过的河面,此时似乎还在沉睡着,水面犹如明镜一般,倒影着陆地上的高楼大厦与树木,宁静而美丽。随着阳光逐渐破晓,笼罩着大地,在某个瞬间,甚至让我有种仿佛回到在法国单车骑行旅游时,途经图卢兹(Toulouse)时,遇见了加龙河(Garonne River)的美丽错觉。这是我过去从未曾见过的新加坡景致,因为通常来到这里时,都是在夜晚观赏金融区夜景的时刻,所以,第一次见到天亮前的新加坡河,对我来说是今天来到这里散步的额外收获。 钢骨森林里的绿洲。位于马吉街(Market Street)的凯源中心(CapitaSpring)总高280米,占地9万3000平方米,是一座住商结合的综合大楼。由丹麦知名建筑事务所BIG(Bjarke Ingels Group)和Carlo Ratti Associati共同设计,流线型的建筑立面充满了动感,局部像百叶窗一样被轻轻扒开,绿植从内部向外探出,从外观立面上所看见的外露空间,就是17至20层空中花园的所在位置,让一般冷冰冰的封闭大楼建筑带来生机与活力。 搭乘电梯直达17楼的空中花园,补出电梯空中花园便在眼前,据说这里种植了超过3万8000株植物。曲线玲珑如花瓶般的镂空的设计,让朝阳得以直接照射在植物和树木上,四周围生气勃勃。 远离尘嚣新去处。沿着环绕步行道缓步而上,沿途一边感受微风轻佛,一边欣赏周边围绕着的开阔景观。放眼望去新加坡河丶牛车水保留区、滨海湾金沙酒店及贝聿铭所设计的华侨银行大厦都能一一尽收眼底。除了高楼景致外,让我眼睛一亮的是,沿途还安置了不少专为公众设计的休息座椅、户外健身装置以及可用于开会、谈话的私密鸟笼造型空间等设施,而且座椅附近都贴心附设了充电插座,方便有户外办公需求的人士,也让人么在繁忙的空档之中,也能感受到延绵不尽的绿意。 除了17至20层的空中花园外,凯源中心还有另一个位于顶层51楼的顶层花园,预计将于2022年第二季度才免费对外开放,据说到时候还会有个本地最高占地5000平方英尺的城市菜园。届时想在闹市里远离尘嚣,有多了一个新去处。